安监局发的焊工证能在建筑焊工 ,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网站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为您提供了安监局发的焊工证能在建筑焊工 随机试题模拟考试训练,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监局发的焊工证能在建筑焊工 答题。要继续进行更多的安监局发的焊工证能在建筑焊工 练习,只需用微信扫码即可在手机端点击重新出卷按钮练习。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助您快速高效准确拿到证书!

  • 1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2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2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有关职业健康监护的文件、资料。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

    化学品安全标签里用CNNo.代表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4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5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包括应急处置行动组、通信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等。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6

    火灾扑灭后,发生火灾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7

    电弧烧伤也叫电伤。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8

    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应选址在远离市区和居民区的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的地域。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9

    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利用某单位空房间设置危险化学品仓库,并大量储存包装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和高锰酸钾等危险化学品。2006年5月10日,由于下雨,房间漏雨进水,地面返潮,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受潮,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火灾。造成7000多人疏散,103人感到不适。根据上述事实,请判断,危险化学品包装的型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应当与所包装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用途相适应。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10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绩效测量和监测中被动测量是一种预防机制。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11

    只要具备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即会引起燃烧。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12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13

    工频交流电流的频率越高,对人体的伤害作用越大。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14

    为了有利于静电的泄露,可采用静电导电性工具。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15

    泄漏或渗漏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容器应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域。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16

    任何场所的防火通道内,都要设置防火标志。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17

    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时,应当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其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移交保管。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18

    应急预案的编制可以应急准备代替应急保障措施,也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19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中此图形为不燃气体的安全标志。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20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要求,箱状包装的安全标签应位于包装端面或侧面明显处。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21

    感知电流一般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但有可能导致二次事故。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22

    事故发生后,危险区域人员首先要做好自救互救,在医护人员到达时,要听从医护人员的指挥,采取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23

    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可加强管理继续运行。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24

    化学品安全标签上的警示词位于化学品名称的上方,必须醒目、清晰。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25

    国家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危险化学品登记实行企业申请、两级审核、统一发证、分级管理的原则。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26

    遇湿易燃物品灭火时严禁使用酸碱、泡沫灭火剂。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27

    MLD叫最小致死剂量,是指毒物毒性导致个别实验动物死亡的最低剂量。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28

    某危险化学品经营公司,经营范围是一般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于2006年10月30日到期,尚未申请换证。2007年4月5日,装卸工在仓库内搬运货物时,将一瓶甲苯二异氰酸酯(剧毒化学品)撞碎,导致多人毒。根据上述情况,该公司应于《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到期1个月前,向发证机关提出经营许可证的延期申请,并提交相关文件、资料。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29

    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内,储存方式、方法、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对全、消防的要求,设置明显标志。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0

    某机械制造厂仪表车间车工班的李某、徐某、陈某和徒工小张、小孟及徐某的妻子饶某,聚集在一间约18㎡的休息室内,用一个5KW的电炉取暖。将门窗紧闭,墙角存放一个盛装15kg汽油的玻璃瓶。玻璃瓶内压力,随着室温升高而加大,先后两次将瓶塞顶出,被徒工小孟先后两次用力塞紧。由于瓶内压力不断增大,把玻璃瓶胀开一道裂缝,汽油慢慢向外渗出,流向电炉。坐在电炉旁的陈某、饶某发现汽油渗出后,刻用拖布擦拭汽油。在擦拭清理过程中,拖布上的汽油溅到电炉丝上,瞬间电炉就燃烧起来,火焰顺着油迹向汽油瓶烧去。屋内的几个人见事不妙都往门口跑,徐某用力把门打开,因屋内充满汽油蒸气,门一开,屋外充足的氧气使屋内刹那间火光冲天,汽油瓶爆炸。造成3人被烧死,其他人被烧伤,房屋和机床被烧毁,经济损失惨重。根据上述事实,该事故原因是严重违反休息室内不准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规定,汽油瓶受热胀裂,遇火燃烧爆炸,发现危险后处理操作方法错误,缺乏有关汽油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知识,遇险后不会正确处理。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1

    某市一公司利用存放干杂仓库改造成危险化学品仓库,库房之间防火间距不符合标准。并将过硫酸铵(氧化剂)与硫化碱(还原剂)在同一个库房混存。8月5日因包装破漏,过硫酸铵与硫化碱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起火燃烧,13点26分爆炸引起大火,1小时后离着火区很近的仓库内存放的低闪点易燃液体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和火灾。至8月6日凌晨5时,扑灭了这场大火。这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根据上述事实,请判断,该公司仓库内过硫酸铵(氧化剂)与硫化碱(还原剂)混存,因包装破漏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起火、燃烧、爆炸,是这起故的直接原因。查看本题分析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2

    贮存的危险化学品应有( ),并应符合GB13690一1992的规定。同一区域贮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的危险品时,应悬挂最高等级危险品的性能标志。查看本题分析
    A、明显的标志
    B、专业人员
    C、说明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3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盛装一般性气体的气瓶,每( )年检验一次。查看本题分析
    A、1
    B、3
    C、5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34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同时报告本级( )。查看本题分析
    A、工会
    B、公安机关
    C、人民政府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C  本题解释
  • 35

    按照爆炸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爆炸可分为( )。查看本题分析
    A、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B、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分解爆炸
    C、炸药爆炸、化学爆炸和分解爆炸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6

    ( )安全技术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查看本题分析
    A、减少事故损失的
    B、电气
    C、防止事故发生的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C  本题解释
  • 37

    自燃物品是指在空气中易于发生( )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查看本题分析
    A、还原
    B、氧化
    C、聚合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38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不得在托运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化学品,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货物托运。查看本题分析
    A、托运人
    B、运输单位
    C、承运人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39

    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由( )任总指挥;有关副职领导任副总指挥,负责一旦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的组织和指挥。查看本题分析
    A、企业主要负责人
    B、分管安全的领导
    C、工会主席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40

    事先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并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属于( )检查法。查看本题分析
    A、常规检查
    B、安全检查表法
    C、仪器检查法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 )和强令冒险作业。查看本题分析
    A、错误指挥
    B、违章指挥
    C、应急指挥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 42

    爆炸性物品的销毁方法有:爆炸法、烧毁法、( )、化学分解法。查看本题分析
    A、石灰固化法
    B、填埋法
    C、溶解法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C  本题解释
  • 43

    ( )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查看本题分析
    A、防震减灾
    B、消防
    C、职业卫生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44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盛装惰性气体的气瓶,每( )年检验一次。查看本题分析
    A、1
    B、3
    C、5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C  本题解释
  • 45

    ( )演练是针对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开展的演练活动。查看本题分析
    A、综合
    B、单项
    C、现场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46

    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 )制度。查看本题分析
    A、淘汰
    B、改造
    C、维修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47

    根据事故情景,向相关部门或人员发出预警信息,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事故情况。这在应急演练内容中属于( )。查看本题分析
    A、应急准备
    B、应急响应
    C、预警与报告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C  本题解释
  • 48

    电石遇水会生成( )并放出热量。查看本题分析
    A、氢气
    B、甲烷
    C、乙炔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C  本题解释
  • 49

    危险货物包装物的最高标准是( )类包装。查看本题分析
    A、Ⅰ
    B、Ⅱ
    C、Ⅲ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A  本题解释
  • 50

    ( )原则认为,推动安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查看本题分析
    A、激励
    B、动力
    C、能级

    您的答案:没有答题标准答案:B  本题解释

0
    
点赞(0)打赏
起重作业中常用的起重机械主要有
起重作业中常用的起重机械主要有
考美容师证多久下证
考美容师证多久下证
美容师证多久可以考到
美容师证多久可以考到
山东危险化学品经营考试试题
山东危险化学品经营考试试题

评论列表共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安全上产模拟考试一点通
跳转到微信小程序学习完整题库
打开小程序